时间:2022-09-28 13:06:57 | 浏览:2437
《新书·大政》中讲:“夫民者,万事之本也,不可欺”,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根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依旧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虽然党中央明确提出过,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要集中土地重新划分。
但这是一个需要几代国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此期间,依然有许多农民青黄不接,甚至吃不上饭。
据悉,当时我国至少有6亿农民,其中贫农和雇农所拥有的土地,只占耕地总量的14%,人均土地分配严重不足。
地主绅豪抢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严峻的生态环境,始终制约着部分土地的开发和使用。
例如,沙尘暴、洪水、干旱、蝗虫等自然灾害,普通农民根本无力应对,只能听天由命。
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直接导致农民荒废土地,自然环境遭受重创,粮食出现短缺,国家一度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调动地方官员,前往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收集问题,改善民生,焦裕禄便是这批干部当中,表现最突出,最受兰考人民欢迎的官员之一。
焦裕禄
那么,焦裕禄都为兰考人民做了哪些事?他为何只工作了两年便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兰考百姓为何如此爱戴焦裕禄?
上世纪50年代末,河南兰考县遇上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使得兰考人民颗粒无收,生活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挨到了春天,万物播种的季节,可兰考人民的20万亩麦田才刚刚露出了几根尖尖的绿苗,就被接连不断的风沙全部打毁了。
而侥幸躲过风沙的30万亩田地,还没熬到秋收时节,就被夏季突如而来的洪水冲垮了。
这下可好,好好的土地硬是在洪水的泡制下和风沙的作用下,变成了盐碱地,而盐碱地上的庄稼,也因为“盐碱”含量超标,而没有一丝存活的迹象。
都说“民以食为天”,此时兰考县的人民,已经失去了耕地与粮食,这“天”也就塌了下来。
据统计,当时的兰考县的常住人口大约36万,在“三害”席卷之后,受灾群众就已经达到了19.3万人。
盐碱地
其他人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逃荒的逃荒,总之,兰考县所面临的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如果再不改变现状,恐怕剩下的村民人数也要骤减,到那时兰考就当真变成了黄河弯道上的“无人区”。
那么,像兰考县这样的“烂摊子”,又有谁敢轻易接管呢?万一治理不好,又该如何向当地的几十万百姓交代?
为此,兰考县当地的大小官员,都在想方设法调离此处,既然他们接不住这个烫手的山芋,就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任。
1962年寒冬,被沙丘和干旱打磨成一片荒芜的兰考县,终于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干部焦裕禄。
焦裕禄前脚刚抵达兰考,后脚就带着一队工作人员,接连走访了十几户人家,收集了当地民生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肆无忌惮的风沙,因为兰考县处在黄河的最后一道折弯处,常年堆积着泥沙,又饱受河道劲风的袭击。
焦裕禄
再加上,国家治理黄河的时候,又多次改道、加固和修建防御堤,使得兰考县正好“站”在了黄河大弯道的上百个“风口”之处。
每当老百姓将庄稼种进地里,只要大风一来,就什么都卷走了,连个渣都不剩。
其次,是令人无可奈何的盐碱地,因为兰考县是黄河大弯道上的“地上悬河”,内涝不断。
被洪水泡过的土壤,经过常年的日晒之后,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水分中的无机盐因为无法被蒸发,而大量残留在土壤表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盐碱地。
再加上风沙的作用,兰考县土壤的盐碱浓度就更高了,对于种植庄稼十分不利。
最后,是东部地区严重的内涝,因为兰考县的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总体西高东低。
高的一方遭受着黄河风化的侵害,而低的一方又因为常年雨水堆积,排水系统落后,形成内涝。
常言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兰考县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使得老百姓根本无法种植粮食,但凡能种上几根青苗的土地,又因为盐碱含量超标,而产量骤减。
为了改善沙丘,焦裕禄书记带着队伍走访了120多个生产大队,向群众吸取经验,最终摸索出“贴膏药”和“扎针”两种方案。
“贴膏药”是将地下的泥土翻到地面上来,盖住沙丘,而“扎针”则是在翻过面的土壤上种植“泡桐树”,这样一来,淤泥可以封住沙丘,泡桐树能够挡住风沙,结果两全其美。
为了改善盐碱地,焦裕禄与工作人员又研制出“深翻压碱”的方案,即,铲掉盐碱含量超标的土壤,填到地底下,再将地下深层处的正常土壤覆盖到地表,这样便能帮助老板姓种出庄稼了。
焦裕禄
为了改善洪灾内涝,焦裕禄带领工作人员,耗时数月,摸清了兰考县洪水的面积和主要流向,并绘制出一张草图,对容易决堤的河道着重治理,对内涝严重的地区积极搭建排水工程。
根据焦裕禄书记的计划,这三项工作将动员十几万老百姓,用1-3年的时间实现有效突破。
焦裕禄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和没日没夜地实地勘察,使焦书记的肝病越发严重,生命一度亮起了红灯….
1960年,尚未接受兰考县重任的焦裕禄,在洛阳矿山工作时,便被确诊为重度肝炎,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后来焦书记来到了兰考县,前脚刚落地,后脚就开始走访生产队,考察沙丘、河流走向,连睡觉都在办公长凳上进行。
每当他被肝病折磨得满头大汗时,只能用搪瓷缸子抵住发硬的部位缓解疼痛。
而妻子因为帮不上忙也劝不动他,只能坐在一旁默默抽泣…
“没事,挺一挺就过去了”,焦裕禄苦笑着说道,其实他心里明白,他肚子里长的那个“硬块”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是苦于兰考县还剩下10几个生产队没能走访完毕,沙丘治理还没有全面覆盖,他恐怕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再也看不到战胜沙丘的那一天。
焦裕禄
为此,焦裕禄不得不加大工作力度,接着走访村镇,绘制受灾地图,将治理“兰考三害”的方案一点一点地“发射性”向兰考县的四面八方推进。
当方案推进到老灾区时,焦裕禄的工作力度又空前增大,只因这里的人民生活太艰苦了,大部分人吃不饱饭也看不上病,一家比一家情况糟糕。
1963年冬,焦裕禄正在张社员家交代工作,远远地看见张社员的老婆抱着一个孩子在一旁哭哭啼啼。
他忍不住上前询问得知,张社员的儿子得了几种复杂的疾病,一直不见好转。
焦裕禄
为了宽慰其心,焦书记当即拨通了兰考县医院院长的电话,请他帮忙救治张社员的儿子,后来因为放心不下,焦书记又寄去了一封信以示重视。
最终,经过25天的治疗,孩子的病治好了,张社员为了感谢焦书记,特意给孩子改名为“张继焦”。
后来,村子里有吃不上饭,没钱看病,没条件生孩子的,焦裕禄都慷慨解囊。
即使他家里有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两个70多岁的老人需要抚养,焦书记还是从指头缝里省出钱来接济他们,直到自己因病倒下,再也无力起身...
1964年4月 ,焦裕禄因为肝部恶化严重而被迫送医,最终被诊断为“肝癌晚期伴随多处转移”。
自知时日不多的焦裕禄,此时也难掩情绪,对着妻子泪流满面地说道:“我快不行了,家里的6个孩子和两个老人的重担,就都落到了你的肩上,辛苦你了,可再苦再难,也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知道吗?”
妻子意味深长地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说起家庭,焦裕禄自知亏欠颇多,无以弥补,直到去世之后,不再拖累家人。
焦裕禄和妻子
而更令他放心不下的,是兰考县的治沙工作还没推进完毕,依然有数万农民的生活尚未改善,病魔若在这时候选择带走他的生命,着实令其心有不甘。
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焦书记能心系天下苍生,却唯独没有将自己视为这天地间的一员。
试问,没有了好的身体,又如何帮助兰考人民走出困境呢?可事已至此,后悔也于事无补。
焦裕禄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抱憾离世,生前他再三嘱咐:“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运回兰考,埋葬在沙丘上,让我看着老百姓们治理好沙丘,看着百姓们吃上饱饭...”
话到此处,不免心酸,焦公病危之际,仍然心系兰考百姓,可见其在兰考治理“三害”之时,投入了多少心血与精力。
如今,上苍对焦公吝啬怜悯之心,兰考百姓只能用一片赤诚之意,来表达对焦裕禄书记的悼念...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公殉职,在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逝,事后,省委决定将焦裕禄按照县委书记的待遇处理,安葬在郑州市革命公墓。
可焦裕禄书记在去世之前,明明向组织上申请葬在兰考沙丘之上,河南省委为何又将其葬进公墓呢?
焦裕禄之墓
首先,上世纪60年代,河南的医疗设施和遗体保存技术能力有限,焦裕禄去世之时,天气正热,为了保存遗体,医院只能通过冰块来物理降温,并不建议高温运往兰考。
其次,河南省委虽然知道焦裕禄是党的好儿子,是兰考县人民的父母官,但对焦裕禄在兰考县未完工作上留下的情怀与遗憾,知之甚少。
省委只认为,像焦裕禄这样的好同志,一定要葬在革命公墓里,让世人敬仰,而殊不知令焦裕禄魂牵梦绕的却是那一片茫茫的沙丘。
焦裕禄雕像
后来,经过数十万兰考人民的不断请愿,河南省委派记者前往兰考县重新采集民声,这才得知,原来兰考县的人民如此爱戴焦裕禄。
1966年2月1日,经过河南省委民政厅的批示,授予焦裕禄同志“革命烈士”的称号,同时决定择日将焦裕禄的遗体迁回兰考。
1966年2月26日,一列载有焦裕禄灵柩和家属领导的列车,从郑州驶入兰考。
下午时分,兰考县火车站门口,被十万老百姓们围了个滴水不透,人们手举着花圈,身披着挽联,腰间系着白布,簇拥着焦裕禄书记的灵柩,走上街头。
当工作人员准备将焦裕禄的棺椁抬上灵车,驶向黄河故堤“土牛”时,成千上万的百姓,顿时冲上前去包围了灵车。
有的人哭着趴在灵车上,悲痛欲绝地唤着焦书记的名字,有的妇孺老人跪倒一片,三步一叩头,那场景,就连护送焦书记归来的士兵们,都忍不住抽泣起来。
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哭声以及熙熙攘攘的簇拥声,焦裕禄书记的灵柩在“艰难前行”了两个半小时后,终于抵达墓地。
届时,簇拥在墓葬坑附近的群众已经多达数万人,人们不舍得焦书记下葬,有的拦着棺材不让动,有的索性跳进了墓葬坑里。
正在此时,被子女搀扶着的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也因为难舍丈夫,一头撞在了焦书记的棺椁上...
“乡亲们,焦书记是人民的好书记,他太累了,就让他好好安歇吧...”
县领导含着泪冲着人群喊道。
这时老百姓顿时停止了“哭闹”,他们自发地为棺椁让出一个通道,眼泪汪汪地看着焦书记的灵柩,被兰考县的沙土一点一点地埋葬。
徐俊雅
不一会,焦书记的棺子被砌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里面的“人”终于了却心愿,而外面人却因此思念成灾...
(河南法制报全媒体记者张东)9月23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兰考县专场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围绕“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努力把联系点建成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空间布局示意图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示意图□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冯子雍文图片来源于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加快菏兰高铁建设、推进S312、郑开大道至兰考扩容改造、规划布局兰考通用机场、率先实现全域5G基站全覆盖……12月22日,大
5月14日,是焦裕禄的忌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从兰考县各地来的村民到陵园祭拜他,有人带着白面馒头,有人拿着红薯。人们怀念他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人感念他在兰考最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有人说他贴近百姓;有人感谢他为兰考找到了生路。更多的人感
9月22日,兰考县黄河气象文化科普公园开园仪式举行。据悉,这是黄河流域首家正式开园的气象公园。开封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湘豫发来贺信。河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鹏祥,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省科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房卫平出席仪式并致
河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户边疆 李俊杰9月20日8时,兰考县供电公司坝头供电所综合管理班班长刘颖熟练地使用RPA机器人补抄专公变全量曲线数据。RPA机器人为数字化工具,补抄坝头供电所1360台变压器往常需要专人花费6个多小时,现在全自动、零人
开封网讯 全媒体记者魏东柱报道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带队来到兰考县,就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工作开展调研。章建华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
来源:人民日报 滔滔黄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岸边的泡桐树枝繁叶茂。这里,是河南省兰考县。“焦书记当年带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已成为我们兰考人的‘绿色银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它。”90后小伙儿杨冰自豪地说,“泡桐木质疏松、透音性强、共鸣度高
滔滔黄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岸边的泡桐树枝繁叶茂。这里,是河南省兰考县。“焦书记当年带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已成为我们兰考人的‘绿色银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它。”90后小伙儿杨冰自豪地说,“泡桐木质疏松、透音性强、共鸣度高,是制作民族乐器
兰考是省直属同时还属于开封?兰考一个县城有两个大学?兰考交通不简单,高速,高铁,国道,省道俱全?兰考经济总值赶超尉氏,成开封第一?作为省直管,兰考不简单,经济有了,地位有了,交通有了,硬件建设有了,影响力更是响当当……郑开同城让兰考入圈,细
大象新闻记者 卢怀涛12月27日至29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重温嘱托看变化”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兰考县,第一站来到了恒大家居产业园。“兰考恒大家居产业园位于该县凤鸣湖湿地公园湖畔,总占地约1.3万亩,入驻了索菲亚、江山欧派、喜临门、曲美、
#河南头条##开封头条#这几天,关于将兰考纳入郑开一体化的消息在整个河南引起大家的强烈关注,特别是在开封,引起的关注更大。说实话,从2005年河大的耿明斋教授提出郑汴一体化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间,郑州向东开封向西,确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陈朋冲/文 宋亚猛/图借着郑开同城化的“东风”,兰考县又将迎来一次重大机遇。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等方面深入研究、统筹推进”。产业专家建议:兰考被纳入郑开
映象网讯(记者 崔学庆)河南兰考,在中国共产党人价值坐标上矗立着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然而曾经,精神富有的兰考县却戴着一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为什么没脱贫?”2014年春,时任县委书记王新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兰考火车站站台河南商报记者王春胜/摄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陈诗昂车站,见证着站台上的聚合离散,也见证着所在城市的发展变迁。始建于1915年的兰考火车站也是如此。电影《焦裕禄》中,风雪夜,灾民拖家带口挤火车,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而今,随着兰考脱贫发
记者 朱佩娴 滔滔黄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岸边的泡桐树枝繁叶茂。这里,是河南省兰考县。 “焦书记当年带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已成为我们兰考人的‘绿色银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它。”90后小伙儿杨冰自豪地说,“泡桐木质疏松、透音性强、共鸣度高